4)第259章 翰林日讲官,吴国战事_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这些禁军。

  只是李乾知道,越往后面战事就对朝廷越不利,如果等到了六七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势必会有更多禁军因为水土不服而丧失战斗力。

  面对这种情况,近些日子朝中已经有不少文官不断上奏章了。

  有的说这是出征的将领们在拥兵养寇自重,必须要催促他们尽快结束战事。

  还有的说本来早就可以打完,是这些人太无能了,所以才导致了如今僵持的局面。

  更甚者则翻起了旧账,直言这次的出征伐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错误,朝廷根本就不该管吴国,更不该花费如此大的投入,牵扯如此大的精力……

  对于前两种说法,李乾持保留态度。

  但对于最后一种说法他还是嗤之以鼻。

  当然不是因为伐吴的决策是他这个皇帝下的,李乾小心眼才对他们嗤之以鼻,而是因为目前的局面。

  朝廷把这三十万禁军一口气投出去,并没有太大的损耗,甚至与往年相比都省下了一大笔粮饷。

  因为禁军们的粮草都是从吴越两地取来的。

  此外,年后开春,运河化冻的时候,一批批粮船也早已满载着漕粮北上。

  即便禁军无法攻破吴国的国都,但他们依旧成功渡过了长江,将长江以北的运河、国土尽数化为朝廷的土地。

  至此漕运再次恢复,将源源不断的漕粮运到了运河的淤堵处,供应着当地的民夫开河、通淤。

  这还能叫没作用?错误的决策?

  只不过经过了快一年的相处,李乾也明白了,有些文官你不能和他去讲道理,越讲他越是来劲。

  李乾曾经就吃过这个亏,论嘴皮子,即便是他也很难占着那些文官的便宜。

  只要无视他们就好。

  李乾这么想着,就将这份战报放到了一边,那些文官弹劾他们的奏章归到了一类。

  只不过文官们的弹劾奏章都被批上了一个红红的“阅”字,但后面的这封战报上则被李乾批上了“尽快”两个字。

  除了这些奏章,另外一件新鲜事则是文官们对于翰林院的呼声。

  近些日子有不少文官都上奏章说,请求皇帝陛下恢复日讲经筵制度。

  其中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觉得陛下你的文化程度太低了,必须要开始学习了。

  上朝的时候大家伙都是满嘴的之乎者也,都是高雅的文化人,但唯独到你这就拉了胯了,和你这样的虫豸在一起,如何能治理好大乾?

  活一日则学一日,陛下你该有点上进心,该提升自己了啊!

  李乾还知道,这不是文官们针对自己,而是他们的传统艺能了。

  自从英宗皇帝,也就是李乾的爷爷罢日讲以来,每逢牵扯到翰林院的事情,文官们都要来上这么一出。

  刚罢日讲的时候闹的最凶,骤然被冷落的翰林院官员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哭二闹三辞职四上吊,但这些都被英宗皇帝扛下来了。

  翰林院的官员们且如此,其他闹事的文官们更不用多说,十个八个都凑不了一盘菜。

  见出不了结果,文官们当时也沉寂了下去。

  第二次集体性上书则是在李乾的父亲,也就是穆宗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

  大家盼了这么久,终于盼到新皇帝登基,以为终于能正本清源了,终于让皇帝陛下再接受文官集团的教育了。

  但没想到,李乾他爹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照着当初英宗皇帝对付文官的手段有样学样,可真是儿子随老子,随的那叫一个像。

  文官们的图谋再一次化为泡影。

  至于第三次……李乾即将面临的,恐怕就是第三次了。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