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四章 悔不该开那科举呦_反清:我其实真的是老实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消补习班,并且保证教育资源在分配时一视同仁,否则,寒门必然是再难出贵子的。

  当然,科举也是有好处的,打破了门阀对官僚阶级的垄断么,刘大炮也没能力在境内搞什么九年义务教育,那不现实,也没想过恢复军功制,所以也没想太多就同意这事儿了。

  表面上看,这事儿确实如于成龙所说,利国利民利他自己。

  于民来说提供了一批上升阶梯,于国来说起到了选材的作用,能考上科举的人,就算是富二代、官二代,也至少都是努力学习的富二代,一个学习努力刻苦的人,工作时的基本能力肯定差不了,书呆子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985的学生就算不干本专业也比大多数专科生干的好。

  于自己来说,却是刚好解决他嫡系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一批新科进士可以很容易的成为刘大炮的嫡系,巩固他的统治。

  赵光义和武则天都是通过扩大科举规模来稳固自己地位的,自己也没理由不行。

  结果省考、会考的时候都没出问题,也没有人反对过办科举,这玩意几百年了,于政治当中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谁也不会考虑这东西是否正确的问题,一直到进士名单都出来了,突然就有那么一批人反应过来了,以至于在这些被录取人如何安排的问题上,文武百官分成了两派,且势同水火。

  刘大炮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大明早已经有了另一套与科举完全能不同的晋升阶梯:股票。

  股东们的子弟,是可以加入澄海四卫当兵的,尤其是大股东的子弟,加入建国营之后刘大炮还将其中的佼佼者送去了欧洲留学,并承诺他们回来之后会给他们前程似锦。

  本质上来说,他们和唐朝时的宿卫差别已经不大了,而众所周知,北宫宿卫制和科举制本质是相互冲突的,武则天在扩大了科举取材的范围之后宿卫制慢慢的就已经消亡了,整个宋明两朝更是几乎就没有这个东西了,是到了清朝以后才被重新捡起来,在满人中使用。

  所以眼看着进士名单都已经出来了,按说应该是安排他们进相府给刘大炮当主簿之类的,待工作几年有了工作经验,明白了政务处理和官僚体系运行是怎么回事儿了之后,再外放出去当知府县令之类的地方官。

  却是终于惹得股东们感觉到不对了。

  明廷的核心中央权力,一直都是由股东掌握的啊!股东之间的博弈,一直都是靠股票啊!突然搞进来一批靠考试进来的,算怎么回事儿?

  这个幕僚班子建设起来,建国营呢?建国营干嘛去,待那些留学欧洲的子弟兵们回来,又该往哪安排?

  这特么不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么,那咱搞的这个所谓资产阶级大明,意义何在啊?!

  于是,股东们纷纷出言献策,这批进士要不然就按照惯例,重新开设翰林院,由刘大炮的夫人陈氏暂时管着,每日里陪着皇上一块研究研究经学,琢磨琢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之类的。

  再然后,以于成龙为代表的这一波正统出身的官员就跟被踩了尾巴一样的急了。

  三岁孩子都知道明廷女皇就是个吉祥物,这事儿要真这么安排,那叫做滑天下之大稽,是要动摇统治根基的。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