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章 收购_南山村致富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咱们村的生态环境好,种的东西是无公害的,如果失败,总结经验,缓一缓再申请。”他鼓励道。

  杜善薇一想也对,就点头道:“好吧,接下来我就着手办这件事,对了,四叔是林业局的,不知道他认不认识农业部门的人,如果有他帮忙催促,应该会快一点。”

  她说的四叔就是三爷爷杜庆民的独子杜积新,对方是县林业局的二把手,今年刚四十岁,前途可期。

  “肯定有认识的人,县里的速度可以更快一点,省里的可能会慢些,不过怎么都不会超过两个月,放心。”

  “行,那我就去办。”杜善薇知道自己身为村干部,其实是有一定隐性好处的,比如她去申请的话,认识的人多,除此之外,镇上也会帮忙,因为这是对整个镇都有一定的好处。

  自从她的百香果开始结果后,镇上就不知来了多少批人,对她的项目都很好看,他们非常希望本地出一位种植大户,这样可以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其他农户共同种植,共同致富。

  很久以前,公社也曾经鼓励或者强制要求村民种植某一种农作物,种之前会鼓吹这种农作物的前景有多好,结果等农民一收成,当初的承诺就不见了,不是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就是收购价格极低,最后导致亏本,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白忙一场而已。

  这样两次下来,公社的话就不好使了,现在也不敢做强制要求,只能宣传鼓励,不过这样的效果非常有限。

  说起这事,公社也觉得很无奈,上级压下来的任务他们有什么办法?事后那些商人反悔,或者提出收购的高要求,也让他们很愤怒。

  总之,初衷是好的,实际操作有困难,特别是灵泉镇这个山区里的小镇,交通不便,种什么东西都难以卖出高的价格。当然,现在的交通情况不同往日,大家才敢去想。

  果然,杜善薇的申请一递上去,镇里就很重视,马上说会帮忙催促。

  “如果他们在投资咱们村有这么爽快就好了。”杜善薇对着杜积明吐槽,“明明咱们村能发展成为旅游村,公社也同意了,结果上面的态度这么含糊,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回村越久,耳濡目染之下,她也受到一些影响。比如之前,她会说“镇政府”,现在直接跟村民学,说成“公社”了。

  “没办法,谁让咱们这里还是革命老区,另一个村比咱们更有优势呢?”杜积明也很无奈,之前的短期假日让他们村尝到了甜头,觉得前景非常美好,只是财政资金有限,另一个村比他们的交通更便利,距离镇上只有两公里,还比他们早规划一年,县里早就-->>开过会,决定下拨资金开发成红色旅游。

  “支书,咱们不如申请其他项目,先做好基础设施,比如一事一议项目,这次的项目就很好,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