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零四节 我家指挥白玉楼_绛色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韩绛心说,我管解池一年产多少盐。

  解池的盐是煮出来的,大夷州的盐是晒出来的,这材料费上就差好几层了。

  所以,韩绛很强硬。

  “两亿斤,就是这个数,这不是给刘淮的压力,是给另一人的,他既然自比卧龙,那就拿出点真本事来。”韩绛很强硬,坚决不愿意降低标准。

  韩安只是把自已的意见提了,怎么决定他从来不会再多嘴。

  韩绛又说道:“再一封信,一信六发。就说是我的意思,凡所属军籍各户,依人算,男子每年百斤、妇八十。少七十、女六十。童四十,女三五。这些如数发给所属军籍各户,还有,超丁者,每年八十斤依人数补。”

  韩安写着问:“这事要请几位将军保密吗?”

  韩绛笑问:“需要吗?”

  “也对,这事一但泄漏,上至将军抄家掉脑袋,下到小户破财,确实没有人会乱讲。相信各位将军也会小心行事。”

  自南宋以为,有一项税很吓人。

  就是丁税。

  许多地方孩子出生后,心狠一点直接按在水里淹死,心软一点给吃饱了拿一个木盆放在水里,一切凭天命。

  就是因为丁税。

  多一个孩子,就要交一份税,交的无数家庭只能变成流民。

  朝廷有想改变这种情况,有人献策,补贴。

  可补贴真的发到寻常百姓家也行,九成的百姓都不知道有这种补贴的。

  韩安写完:“少君,若真有两亿斤盐,不如再多发点?”

  “怎么发?”

  “严州、泉州。”

  “这!”韩绛有点不敢了,这两个地方不纯粹是军管,不是那种你敢走漏风声就有人敢砍了你的军营。

  韩安献策:“其实也好办,大掌柜发赏钱。未必是盐,却也可以是盐。”

  韩绛问:“有详细计划?”

  “还没有,但却可行。拿泉州来说,先从码头开始,码头上作工的,在码头旁自已搞一个小盐田,能产多少盐谁知道呢,只说这点盐自产自用,刚够码头上人吃用的。别说眼下,就是再两年,没谁能把眼睛离开临安府,谁去管泉州一个码头的这点小事。”

  “计划,作计划。一定要严谨,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出了事能甩利了。”

  “是,老奴回去就作。”

  韩安何尝不知道,这就是收卖人心的行为,可眼下连宛城敢买,已经是骑虎难下,与其怕,不与驭虎而行。

  所以,韩安才提出这么大胆的建议。

  韩安把一信六发的那份又抄了六份,然后分别写上名字给韩绛看。

  分别是虞公著、刘锐、李洱、刘淮、崔嵬、辛弃疾。多抄的那份,韩安写了鹤翎的名字。

  韩绛看过之后一拱手:“谢过安伯,韩家有安伯在,必兴。”

  韩安只是淡然一笑:“老奴也是姓韩的。”

  韩绛还能再说什么,重重一抱拳。

  给崔嵬,因为崔嵬在泉州而且管着码头,给辛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