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较满意的。

  朱祁镇说道:“弘载。”

  商辂立即说道:“臣在。”

  其实说起来,商辂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但是在朱祁镇心中却觉得商辂是晚辈,对他的称呼,与其他老臣不同。

  朱祁镇说道:“朕的意思,你也明白了,今后通政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喉舌了。你要为朕管好了。”

  商辂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没有明说,但是他知道以为商辂的智慧,自然能够理解清楚了。随即又说道:“其中分寸也要拿捏好,不要让有些人以为朕不让他们说话。”

  商辂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这就是明显既要得了实惠,又要立牌坊。

  在这关于大明律修订与否的讨论之中,商辂既要拉偏架,保证讨论的主旨不脱离控制,又要保证不让人看出端倪。

  要胜利的漂漂亮亮的。

  其中自然有难度,不过商辂对玩笔杆子还是有些信心的,说道:“请陛下放心。”

  朱祁镇又捏了一下样报,说道:“这一份卖多少钱?”

  商辂说道:“还没有定价,却要少府那边确定成本之后再定价。”

  朱祁镇也知道大内本来就是印刷作坊,之前朱祁镇所印的《大藏经》《正统道藏》等等大块头,都是由大内经厂做的。

  即便是划到少府之后,刘定之将很多小作坊都发卖出去了,但是经厂依旧没有动,毕竟不说大内,朝廷都有很多印书的任务。

  特别是朱祁镇推进了铜活字之后,天下更是掀起了一个收藏大内本的高潮。经厂也多印佛经,无他,这东西卖得最好。也算是一个盈利单位。

  朱祁镇说道:“十文。亏的由内府补贴。”

  朱祁镇不是不知道民间疾苦的,大明书价较前代低了不少。那些宋刻本,或者各种精装稀有的版本不说,一本书大抵在七十文到一两钱之间。

  而这明报一刊,铜板又是好纸。几十篇文章政令,内容比一卷书相比不差多少。要知道古代一书籍字是比较大。一般没有多少内容。

  按照市场价的话,一钱银子,或者更多一些,才行。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印刷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了,而且经厂最大成本,反而是一整套铜活字,好几万两之多。

  其余的成本就低多了。

  而且朱祁镇更看重是明报的影响力,为了这影响力,亏本多销,朱祁镇也不在乎,如果真一刊销售数百万册,估计就能回本了。

  即便是补贴一点,也不过每年几万两银子,朱祁镇砸的起。

  商辂还能说什么。只能说是。

  商辂回去之后,于正统二十四年六月正是刊法第一期明报。这一分因陋就简的报纸,最后发展成为庞大的报业集团。却是除却朱祁镇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石头砸下去,到各地的反馈上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不可能今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