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6.移民中转站_明末之兴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巨大的筹码,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交易,比如像鲁若麟这样用来换取人口。

  这些粮食都是鲁若麟真金白银买下来的,而且租下了这些势力的船只帮忙运送,花费的代价可不少。不光是银钱和物资,还搭上了不少的人情。

  随着金州军的蒸蒸日上,鲁若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鲁若麟的人情分量自然也是越来越重。这些势力不光要考虑商业上的利益,政治利益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哪个更有价值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家族不光会赚钱,也会投资政治势力的。很明显金州军就是一个大大的潜力股,非常有投资的价值,所以在鲁若麟提出要求之后,越来越多的江南大家族参与到了运粮的队伍。

  江南这些年大片土地转做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有湖广地区粮食的补充,江南的粮食供应还算正常,只是粮价稍微有点贵。

  那些大户人家是不可能缺粮的。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囤积粮食几乎是一种本能,哪个家里没有几十上百仓库的粮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只要他们愿意,还是有大把的粮食可以往外卖的。

  而且随着红薯、土豆、玉米开始在江南流传,很多原本不适合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地方也都种上了这些新式作物。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不挑地,房前屋后可以种,丘陵山坡可以种,反正只要是有点空地都可以种植。

  不光能种,产量还不低。虽然味道没有大米好,但是其他的那些优点足以掩盖这点小小的瑕疵。

  如今去江南随便逛逛,都可以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薯和土豆地,饿怕了的华夏人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种植粮食的机会。

  现在红薯、土豆和玉米已经成了江南底层百姓的重要口粮,大大缓解了他们的粮食困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生产中。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棉花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和棉布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些都与粮食供给更加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产量的增加,自然伴随着对市场扩大的无限渴求,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当原有的市场容量达到极限时,开辟新兴市场就迫在眉睫了。

  而谁才能带领大家找到新市场呢?大家心里都有数,靠郑芝龙肯定不行。

  郑芝龙虽然称霸华夏南海,但那靠的是郑芝龙的个人威望和郑家强悍的实力。其实郑芝龙集团内部各种规矩混乱不堪,且朝令夕改,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超大型的团伙罢了。

  而金州军则不同,同样实力强悍,但是更加有规矩,并且目光长远,发展潜力巨大。

  两相对比之下,那些江南大族们选择谁带领自己开辟新兴市场自然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才会有鲁若麟一声令下,众人放下手头的生意往天津运粮的盛景。

  卢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