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85章 钢铁之腹(上)_钢铁苏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闩正后方等待后半程装填,这次就当是紧急情况下手动装弹了,我现在就给你掩饰一下装填流程。”

  向马拉申科强调不管是弹丸还是发射药筒都是绝对安全、并无威胁的沙什穆林,手上的动作也没有闲着。

  右手已经在话音未落间握住了输弹带下方的一个摇动曲柄,事实上这时候的沙什穆林已经因为解说的需要,而从炮手的位置上换到了炮手正背后的装填手位置上来,摇动曲柄的动作伴随着解说话语很快脱口而出。

  “电动助力的,只需要给一点手力就好,当然要是动力系统趴窝、全车停电还非得继续战斗不可的紧急情况,这也是备用的手摇装置,一体化的设计。没了电以后相对来说会更费力、当然也更慢,比不上电驱动输弹带的速度,但绝对比人力装填130毫米炮弹要强。”

  嘴上不断、手上不停的沙什穆林一边说着一边摇动曲柄,马拉申科能看到在车子尚未启动、全车各系统均未通电情况下的输弹带,正在以一种不算太慢的速度缓缓开动起来,将摆放在其上靠近边缘位置的一枚发射药筒,很快移动到了炮闩的正后方、准备就绪。

  “将军同志,能劳烦您挪到那个位置上吗?就我对面这个位置,接下来的演示需要两个人一起进行才完整。”

  “.”

  马拉申科一时半会没想明白沙什穆林这话是啥意思,不过既然老兄都这么说了,那自己照做就是,反正也不会有啥损失。

  挪了位置和沙什穆林以面对面的姿势站在半自动装弹机正前方,这个时候的发射药筒已经在沙什穆林的操作下,经由那个连接着输弹带的滑轨送到了先一步到位、等待完成后半程装填的弹丸正后方、准备就绪。

  “这个,将军同志,你抓住这头,我抓我这头,然后咱俩一起合力就能完成最后的装填工作了。”

  “啊这.”

  IS7的半自动装弹机一直都挺神秘的,马拉申科先前没穿越的时候搁后世也只是看过这玩意儿的构造图和文字描述,基本知道个大概的原理,但对于这玩意儿实际咋操作却是一概不知,尤其是这装填推送入膛的最后一环居然是人力完成的就更有些惊讶了。

  有一说一,老马同志原以为可能会有个自动的推弹杆还是啥的,只要一按按钮就能“哗啦”一声把弹丸连带着药筒全部给推送入膛。但转念一想这种后世炮塔尾舱自动装弹机的标配,放眼下的二战来说确实是有点忒超前了,有个半自动都不错了,你还要啥自行车啊?

  真要有自动推弹杆、按个按钮就完事了那还叫半自动装弹机吗?想想倒也是这么个道理。

  看着被沙什穆林握住其中一头的“T型”推弹杆,马拉申科知道对应的另一头需要自己握住,这也就是IS7为何配置了两名装填手而非一人的原因。

  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的马拉申科悟性很高,接下来的事已经用不着沙什穆林再去多说。

  只见二人以左右各站一人的姿态,一左一右合力握住T型推弹杆的两边,并将专门做了钝化处理的杆头径直向前,抵住了发射药筒的弹底中央。

  弹头加发射药筒的双份重量绝对够劲爆的130毫米炮弹,若是一个人单独推送入膛的话那肯定费力。但要是两个人一起上、一块握住专门特制的推弹杆共同发力的话,那可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

  只听“哗啦”一声金属摩擦异响,弹丸连带着发射药筒一起瞬间被推送入膛。

  而与此同时的输弹带前端突出那一部分滑轨,已经在送弹完成后上升至了与车顶天花板平行的状态,与炮闩尾部的弹药待装填滑轨脱离了接触。看似一体的滑轨实际上是两个组成部分,进而不会因为开火时的炮闩向后制退而把滑轨撞断。

  咣当——

  伴随着又一声金属撞击脆响,手拉炮闩杆将炮闩上拉闭合的沙什穆林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如此一来就能在做完一切之后向着马拉申科再度开口。

  “装填完成,将军同志。如果这是在战场,你现在就能请对面的法希斯走狗品尝130毫米舰炮的威力。”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