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七十章 权衡利弊_重启激荡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短短三年时间,这些当初以“白菜价”买入的股票,股价少则翻了一倍,多则翻了三倍,再加上短线投资的获利,谭炳亮现在手中掌握的所有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加起来差不多有40亿美元。

  当然,股票增值的功劳不能算到卡莉头上,但即便扣除这部分股票增值,傅松在美国的资产也翻了将近一倍。

  比如ot公司,自并购ca公司后,又陆续收购整合了七八家初创科技公司,ot去年一年的营业收入将近12亿美元,虽然还未上市,但参考同类型公司的市值,ot公司的估值至少60亿美元。

  鲍尔斯执掌的风险投资基金收益同样不错,他投的几家科技公司这两年陆续上市,其中就有今年年初刚上市的思科。

  此外,凯瑟琳和萧竹梅的kv公司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代价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将美国的情况汇报完后,卡莉又道:“傅先生,以目前ot公司的发展势头,我觉得可以启动上市程序了。”

  “上市?”傅松不置可否,心里在反复权衡利弊。

  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募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大型投资机构的认可、背书和支持,这对于即将发布的操作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不少好处。

  尽管傅松并没有将美国作为新系统的主要市场,但继承了原ca公司衣钵的ot公司却在美国拥有庞大的b端客户群,按照之前定下的计划,新系统发布前,ot公司要完成新系统平台的适配工作,等到新系统发布后逐步为老客户更新新系统。

  无论是适配工作还是老客户的更新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和资金,上市筹钱是最好的途径。

  但话又说回来,ot公司一旦上市,必然要允许外人进入董事会,这样一来,傅松就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ot公司要公开财报,受到证监会、股东的监管。

  不过傅松觉得这些都是些小麻烦,最大的麻烦却是,他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正大光明地通过离岸公司将ot公司的专利技术“买”走。

  他从来没将ot公司当作自己的嫡系,绝对不会像对待远望科技那样,自掏腰包补贴公司,他甚至早已做好了某一天被“强制”转让ot公司的心理准备。

  所以,一直以来他给ot公司的定位就是“技术研发中心”,顺便再赚些“小目标”花,但收购都快两年时间了,他不仅没从ot公司拿走一分钱,如果以后不能“买”技术,他还玩个屁!

  当然,正大光明地买不行,偷偷摸摸地“买”还是没问题的,甚至不用咨询法律顾问,他自己都能想出好几套方案来规避其中的法律风险,但毕竟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

  所以,对傅松来说,ot公司上市有上市的好处,不上市也有不上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