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6章 出使朝鲜_大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国不知为何派遣使臣入我国?”

  领议政(内阁首辅)金堉则咳嗽了一声,宽慰道:

  “应当是些许小事罢了。”

  “那不知可否能要回北上之精兵?”

  李淏放松了些,忍不住问道。

  右议政元斗杓则无奈回复道:“殿下,怕是很难了。”

  “我朝鲜兵马历经战事,已然成为了百战精兵,上国是不可能放手的,也不会放归。”

  “老臣妄言,上国也是我国得此精兵而不安分。”

  李淏闻言,忍不住翻起了白眼。

  简直是瞎说。

  朝鲜有了这些精锐,难道还会造反不成?

  无外乎国内的一些世家豪族们并不愿意王权大涨,毕竟拥有强大军队的国王,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最任性的。

  所以,这场拉锯战,国内外都有困难。

  但李淏仍旧不死心。

  左议政李景奭则看出了国王的急切,拱手道:“殿下,即使大军归国,我国也养不起啊!”

  “荒唐,区区两三万兵马,朝廷会养不起?全国近二十万兵马,也不多这些吧!”

  “殿下,据臣所知,明国的边军月俸为两块银圆……”

  此言一出,李淏为之一惊,说不出话来。

  “这,这也太多了吧!”

  朝鲜是个缺乏金银的国家,这是数百年来的共识。

  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璋对朝鲜分外不满,借朝贡来补贴家用,所以仅1379年-1385年间,高丽向明朝的进贡就有黄金10400两、白银62000两、布匹65500匹、马7583匹。

  这几乎把朝鲜国内的金银洗劫一空。

  元朝在济州岛养的马,也大半被弄到了明朝。

  国库金银空了后,导致连定宗李芳果死后发引的仪仗中,其所用的金银钺都是假的。

  其狼狈可见一斑。

  后来,两边的太宗——朱棣和李芳远继位以后,由于两人相似的经历,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缓和。

  在没了朱元璋把朝贡当抬杠手段的背景下,朝鲜的岁贡内容稳定在了黄金150两、白银700两。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要求,朝鲜也很难实现,因为朝鲜本国(几乎)不产金银。

  在1429年,明朝在朝鲜的再三请求下(前两次是1409年和1420年),蠲免了朝鲜的金银贡,改贡土产,这才卸下了朝鲜的负担。

  即使如今永宗岛通商,金银流入,但缺金少银的情况并未改善太多,因为朝鲜已经饥渴了数百年了。

  给普通士卒两块银圆,二两白银,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见到国王终于死心了,几个大臣才松了口气。

  而夏完淳,则住进了迎接中国“天使”的慕华馆。

  慕华馆前有一座迎恩门,其本叫迎诏门,后来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改其为迎恩门。

  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于1606年重题“迎恩门”匾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