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5章 内参舆论掌控_大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错。

  内容非常不错。

  首先写的,乃是北方百姓的苦难,以及陕西李自成的癫狂,甚至隐性的述说南京党争的剧烈。

  可以说,看到这一页,赵舒眉头直皱,心情不佳。

  而到了另一页,则眉头舒缓,令人愉悦。

  不外乎幕府的举措,如治安局的设立,农税的调整,以及商税的细则,可以说无所不包。

  而且,对于各地打击土匪,也进行准确的概括。

  “三十五万人?”

  见到这个刺眼的数字,赵舒有些难以置信,这个数字太过于夸张。

  “没错!”

  朱谊汐轻声道:“这甚至比咱们湖广一府的人口还要多些,但却是守区给我报上来的准确数字,参谋司也进行了认真的考核。”

  “自天启以来,民间秩序大乱,为非作歹的数不胜数,湖广有那么多人,也在意料之中。”

  官逼民反,抗税,无奈从贼,总之理由繁多,但无论是什么理由,贼匪都是要剿的。

  这是一年多来,朱谊汐持之以恒的要求。

  “殿下,这么多人,该怎么安排?”

  赵舒皱眉道。

  “贼首一律斩首,作恶多端的也挑出来行刑,至于那些普通的……”

  豫王陷入了思考中。

  本来他是想让这些人充当徭役,或者军屯,但三十万人,以幕府如今的财政,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但也不可能放置不理,不然更容易出乱子。

  “殿下,还得仔细甄别。”

  赵舒揉了揉眉头,道:“罪行较轻的,或者被迫附从的,不如让他们回家,或者来军屯。”

  “至于较重,就服徭役,正好大动干戈修官道,缺人手呢。”

  “行!”朱谊汐点点头:“不过,幕府至少准备百万石粮食,预防闯贼,可不能因为他们,耽误了大计。”

  “殿下放心,绝不耽误。”

  赵舒认真道:“如今府库之中,还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秋收后,还能有不少呢!”

  “哪怕有秋粮,也得预备着,以防不测。”

  豫王认真道。

  如此,内参印上万册直接发入各衙门。

  除此外,在豫王的暗示下,近万本的内参,流入民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寻常的百姓,平日里只了解一亩三分地,十里八乡的事,甚至出县城都很少。

  而如今,内参一经流出,立马在市面上爆火,供不应求。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北京,西安,对于这些沦陷区的同胞,抱着深刻的同情。

  而较为隐晦的,也让大家对于南京的党争颇有兴趣,那些大人物的丑事,让人乐不可支。

  而经过一番对比,望着背面堪称欣欣向荣的湖广,许多人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与这些人相比,豫王已经算不错了。

  凡事就怕对比,一比吓一跳。

  士绅们对于政治更是热衷,对于内参爱不释手。

  同样,自然也有不满意的。

  比如,许多知识渊博的老古董,大儒。

  他们认为,内参可以搞,但规定句读,却绝不可行。

  这太简陋了,街头巷尾的匹夫们都能看懂读懂,这让他们如何掌握?

  况且,句读太可怕了,如果普及开来,很有可能让学习的难度降低,普通人更容易进学,这还怎么垄断教育资源,家族子弟怎么竞争?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