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09章 天子脚下才需要掺沙子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导致百姓不得不四散流亡,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田又带不走,田的性质也就没太多人关注。

  不过,李素这样大规模移民过来,甚至移入人口短期内就占到本地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让当地总人口增长六七成。这幅准备长治久安下去的架势,很快让本地人注意到了分田的问题,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甘。

  地广人稀不稀缺的时候,很少人注意荒地的产权,稀缺一产生,直接所有人都紧张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和诸葛亮当然也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协调矛盾。暂时安抚的处理意见是:

  本地人凡是可以拿得出地契证明,而且至少在朱儁掌管河南尹期间就得到承认的权益,刘备政府当然也一贯承认。要给外地人分田,也只是分确认无主的荒田。

  当然,如果是朱儁时期没承认的地权,是袁术时期冒出来的,甚至袁绍接受雷薄投降后,那一小撮利益集团的产物,就要仔细甄别了。河南尹的户曹财曹估计能忙活几个月,厘清这些问题。

  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合法财产一定保护,历史遗留问题也一定要解决。

  除了上述的确权之外,诸葛亮还请示李素,对本地原本缺地的农民,也补发确权——外地移民至少分四十汉亩,本地人就分七十汉亩,比外地人待遇高一级。

  原来完全没有产权、只是无政府状态下自行耕种的,至少补齐到七十汉亩。原本就有一些地的,那就按照50%的额外额度补差额。

  这个算法乍一听听不明白,给个数字就看懂了:比如原本就有二十汉亩的产权,那就先补到七十汉亩,原来的二十汉亩折一半加到七十上,最终有田八十汉亩。

  原来有六十汉亩的,补到七十之后,六十部分折半成三十,加起来就是一百汉亩。

  无论原来有多少地,只要是自耕农而非雇佃户的地主,那就都可以被补齐,原先超过七十的,就一刀切再补三十。

  当然要是原来就是庄园主、地主,那就没得补了,这是合理的抑制豪强。

  这样一番土地确权的组合拳打下来,本地人总算是被安抚住了,河南尹与河内地区的政权过渡期也就平稳衔接。

  虽然刘备手上有刀把子,李素哪怕靠来硬的也能压住本地人。但毕竟作为未来的国都,还是治理手腕和谐一点比较好。

  移民矛盾被压住、暂时出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之后,刘备政权在雒阳地区的民心掌握率也是急速升高。

  毕竟雒阳本地人其实对于“谁代表大汉”不是很关心,天子脚下呆久了,都容易对皇权更替缺乏敬畏心。

  觉得这玩意儿不神秘,谁来了都能干,有种“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虚无主义心态。这种京油子心态,是外地人比不了的。

  但是,因为李素一张一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