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31章 超越诺贝尔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法不重要,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这股东风,谟言被林为民的一次采访推到了广大民众的面前,获得了往日难以想象的曝光。

  但谟言与林为民不同,他的作品向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一番关注和讨论对他来说属于是毁誉参半。

  谟言的这一次出名算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附带效应之一,实际上除了国内的舆论,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全球各国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

  作为近二十年里,世界文坛上涌现出的极少数具有读者号召力和作品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小说家,林为民在世界各国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

  他也一直都是近十年以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热门获奖作家之一,陪跑了这么多年,此次终于荣获大奖,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新闻界、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目光。

  米国知名文学季刊《凯尼恩评论》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后就发表了一篇由米国知名汉学家史景迁所写的题为《林为民的世界性语言》的文章。

  史景迁是米国国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专家的,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纽约客》等西方知名主流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也太难掌握了。

  而林为民在其作品当中,做出比较贴近现代风格的改变,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中国的意味,也达到了让不同文化的读者易于理解的简洁。哪怕是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奥义,也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比如他在作品当中抛弃了很多汉语文学当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意味’,这些东西在具有一定阅读深度的中国读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十分微妙与丰富,但对于难以契合汉语阅读习惯的外国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

  哪怕是很多孜孜不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有时也很难深刻的理解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中国文学作品很难在海外获得大量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为民的作品在这方面为中国作家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史景迁发表在《凯尼恩评论》上的评论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相比他的文章,《纽约书评》上关于林为民此次获奖的文章就显得十分具有可读性。

  最新一期的《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传统中国的现代力量》,文中写道:

  “……在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里,知识分子一直担任着引领社会进步的角色。时间推进到现在,封建的传统中国在暴力革命中被推翻,他们脱离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扼制,走上了一条截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