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5章 搞我?我直接自断后路!(二合一)_我,大明杀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搞我?我直接自断后路!(二合一)

  其实在中原文明中,领先世界的并不只是各种思想、四大发明这些,算学也是世界顶尖的。

  云南那边收获之后,有心之人很快就算出来了那些粮食的产量。

  玉米最少能达到稻麦的两倍,土豆就更吓人了,十倍都不止。

  根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明朝时期,一石大约是一百五十斤左右,所以稻谷的产量通常是在不到三石左右,也就是四百斤上下,而麦子的产量要低一些,亩产在两石左右,约为三百斤上下。

  不过有一点,这里面取的是单季的产量,而且取的还是那些好的土地,也就是最高的产量。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南方通常是两季稻,能种三季稻的地方还是很少的,其中早稻的产量要低一些,但这些数据在数值上取的是产量更高的晚稻的产量。

  也就是说,实际上的产量并没有这么高,这些数据甚至比平均值还要高一些。

  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了,尤其是在朝堂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甚至还有比这更离谱的,这都不算是事儿了。

  而土豆的产量在后世能达到三千到五千斤,在这个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显然是达不到的。

  朱瞻壑挑了最好的地,让人天天打理,最后的亩产量也不过是千斤左右。

  这对于朱瞻壑来说或许已经很低了,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却足够骇人了。

  什么?你说那些人是怎么确定这些粮食的?

  先入为主呗,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了,有足够的粮食,再加上合适的时间,推翻一个王朝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瞻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安排人进市舶司,这一趟的损失又这么大,在那些人看来这除了粮食就不可能是别的了。

  甚至,在黄淮等人的视角中,这已经是汉王一脉开始屯粮造反的前兆了。

  但是!

  对于黄淮等人来说是威胁,可朱高炽呢?对他来说也是威胁吗?

  别忘了,这天下,是姓朱的。

  ……

  乾清宫。

  “这消息属实吗?”现在的朱棣已经没有了平日里的云淡风轻,脸上满满的都是紧张的神色。

  “回陛下,产量已经可以确定了,但是否是粮食……这个还有待调查。”

  “不过,汉王殿下看得太紧了,如果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怕是……”

  “不用管,和以前一样!”朱棣大手一挥,很是干脆的做了决定。

  “是!”纪纲心里咯噔一声,对汉王父子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以前人们总是觉得汉王就藩去了,就丧失了争储的可能性,虽然随着朱瞻壑连做了好几件大事让人们的想法有了改观,但仍旧不是很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