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百四十三节 扫墓和阅兵_穿越之大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1年4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日由赵书礼率领,全军师级以上军官齐集包头北方的大青山。这里有一座军人公墓,其中安葬了八千塞北军战士。

  中国人很传统,即便是牺牲在战场上的人,其亲人也尽量把尸骨收回安葬。因此这个公墓中安葬的军人遗骨并不多,大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因为亲属离得太远,比如在外蒙或者新疆的移民,或者是因为各种失误没有收到政府的阵亡通知单,而没能及时把尸骨接回家。

  一排排洁白的大理石墓碑,每个墓碑下就意味着一条年轻的生命,曾经为了塞北而奋斗过,而在赵书礼眼里,他们不仅是为了塞北,而且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每一个生命的牺牲,都让塞北强了一分,同样将来会让中国的地位抬升一分。

  公祭的仪式中国古代有,但是那都是祭天祭地祭祖先炎黄的,而专门祭祀军人的倒是没有。公祭前军中倒是展开了一阵讨论,最后赵书礼拍板,就按照祭祀炎黄的模式,不过精简三分算是给老祖宗几分面子。

  虽然精简了不少,但是仍然非常繁杂,什么祷告上苍之类的,众人跟着跪拜鞠躬之类的,宣读祭文之类的。其中不得不提一下那个祭文,是由田子华执笔写的,他现在已经调到了高层,任职军队文宣部部长一职,上校军衔,升迁可谓飞机。他这篇祭文也颇为有气势,其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前后卫青霍去病陈汤,中有李靖郭子仪,后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名人效应用到了极致,历史上凡是跟爱国军人有点干系的,都拉出来陪衬了。最后歌颂塞北军士兵,堪比这些先辈。

  总参谋长李忘川代表全军祭文诵读完后众人又是三拜,然后分开,没人发一把铁锹,给旧坟添上新土,这就算完事了。

  在公祭的时候,赵书礼突然心生感慨,他已经尽力不加入军阀混战了,可是塞北的士兵还是死伤了数万之多,要是将来跟日本人的全面战争开启,那不知道还要添多少新坟啊。而从清明节到九一八就只有五个来月了,赵书礼突然心生一股紧迫感,是到了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了。

  新收编的晋军士兵已经轮训了几个月,经过轮训的士兵身上的气势正在慢慢跟塞北军接近,军官也有相当在军校中努力中。在赵书礼的严令下,政府不惜工本的投入,已经有十个大型兵工厂进入了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赵书礼下达结束避政后的第一个军令,举行三军演习。

  演习规模很大,主力军第一二三军三十万人全部参加,晋军中结束轮训的十万人也要参加。同时请国内各大势力,中央军东北军粤军都来观摩,甚至也请了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法国,就连日本也发出了邀请

  请收藏:https://m.shw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